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(2)

时间:2014-04-23 17:23 点击:
(二)长联的用字特点 大观楼长联结构非常严密,用字讲究,上联写景,突出一个喜字,用看字总领上联,喜的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,在眼前奔涌,碧波荡漾,令人心旷神怡。用看字带领读者领略滇池迷人的风光,先写东西南

  (二)长联的用字特点

  大观楼长联结构非常严密,用字讲究,上联写景,突出一个“喜”字,用“看”字总领上联,喜的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,在眼前奔涌,碧波荡漾,令人心旷神怡。用“看”字带领读者领略滇池迷人的风光,先写东西南北四周的山貌,接着描绘了滇池中玲珑别致的小岛,漫天的水草,遍地的芦苇,以及点缀其间翠绿的小鸟和灿烂的红霞,最后列举了滇池周围美不胜收的景物。下联怀古抒怀,重在一个“叹”字,总写感怀。“想”为领字,直贯下联尾句,中间列举了汉、唐、宋、元的兴衰过程,气势磅礴。叹那些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和那些费尽了移山心力的“伟烈丰功”,最终也挡不住时代的更迭,就像朝云暮雨,转瞬即逝。最后用“几杵”、“半江”等几个数量词,加重结局的冷落凄凉之感,留给人们无尽的感叹和深思,也与上联生机盎然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  二.大观楼长联的文化内涵

  大观楼长联除了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外,也蕴含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。

  (一)地理文化内涵

  髯翁在上联中描绘了滇池独特的地理概貌和自然景物。滇池作为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泊,被誉为“高原明珠”。髯翁在上联中先点明滇池的大小“五百里”,后来有些人认为这里的“五百里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,认为滇池不过三百余里,但其实说滇池五百里并不夸张,因为在上个世纪文革时期,云南的一些统治者曾发动老百姓进行围海造田,今天海埂公园、民族村一带都是那个时期填出来的,结果不但造出来的田没用,而且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也破坏了滇池的整个生态系统,滇池的水质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,一些好事的追随者甚至还仿照大观楼长联写了一副歌功颂德的长联。所以我们认为这里的五百里并不夸张。髯翁在联中还用了一个“奔”字,把滇池的碧波拟人化,显得滇池更加的浩瀚。接着髯翁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,把滇池四周的青山,滇池中的岛屿形象地描绘出来,通过“四围香稻”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的辛苦劳作和丰收的喜悦;通过“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”我们可以感受当时滇池四周的迷人风光,仿佛置身其中。

  (二)历史文化内涵

 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区,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。在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压迫之下,云南各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和斗争。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,当时封建官场腐败,民不聊生,诗人完全是有感而发,一气呵成,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,用排比句式把跟云南有关的史实呈现出来,同时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并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,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规律,也埋有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的伏笔。在当时来讲,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叛逆思想,具有“犯上”的嫌疑,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。但由于髯翁长联深得人心,他们又不敢公然撤销这副著名的长联,于是就用篡改字句的办法,仿照髯翁的格式,另外又写了两幅大观楼长联出来,企图通过改变其思想内涵,替代原有的长联,为统治者歌功颂德。但改来改去,总是弄巧成拙,造成不少笑话,与长联一道流传下来,反而扩大了髯翁长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
  参考文献:

  [1]王卫东等.中国语文[M].昆明:云南大学出版社.2008.

  [2]骆小所,周芸.修辞学导论[M].昆明:云南人民出版社.1999.

  [3]沙振坤.洋洋大观海内长联—孙髯《大观楼长联》修辞艺术赏析[J].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,2012(2).

  [4]唐光国.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主要艺术成就[J].华章,2012(12).

  (作者单位:云南文山学院人文学院)
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